影响孩子学音乐的六个错误思想,家长一定要注意
音乐对孩子的成长到底有什么作用?有必要培养吗?家长们是否会因为以下这些原因把孩子挡在了音乐大门之外呢?
1、学音乐无用论
很多家长的观念是:除非孩子有朝一日成为音乐家,不然学音乐就是没用的。俗话说: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。学习音乐的真正意义,不在于能给孩子带来多大的物质收入,而是它能培养孩子在音乐中感受、表达情感的能力,进而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。
就拿学双排键来说:不仅可以平衡左右脑发展、培养孩子专注力和立体音乐思维还能提升艺术鉴赏力、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等等等等……
2、父母五音不全、孩子没天赋、学不了音乐
很多家长把学音乐当成是一种天赋。天赋这个词,生来就带着神秘的色彩,谁也说不准,哪个孩子有天赋,哪个孩子就一定没有。
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在《神经元》杂志上联名发表文章说:音乐和语言一样,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认知能力之一,对音乐一窍不通的人也天生具有“音乐细胞”。对音乐根本不懂的人也具有对节奏和音调的感知能力,能够区分乐曲的开始和结束,将接收到的听觉信息分段并加以理解。
不可否认的是,有些人有绝对音感,有些人五音不全,但是这只能决定“学习音乐所需要付出的努力”而不能决定“能不能”学好。
孩子的能力除了与生俱来,更重要的是后天塑造。看起来天赋异禀的音乐天才,他的背后往往是我们看不见的付出和汗水。而音感好但不学习,最终也就是能听个音罢了。
3、学音乐影响文化课
学习是一种能力和习惯,在任何时候都是相通的。
弹琴弹得好,学习成绩也绝对不会差。而学习差的孩子,只会把责任归结到学音乐上。
全国历届许多高考状元都是会乐器的,当记者问这些学霸们:“学乐器不会浪费学习时间吗?”他们一致认为:音乐可以让人放松,一天不听音乐不练乐器就会难受,不仅不会耽误学习,反而让自己学会坚持,把努力当成一种习惯,学习更专注。
家长需要意识到的是,如果你的孩子大多数课余时间沉迷在抖音、游戏里无法自拔,长期以往,孩子会逐渐失去专注力和思考力,无法长时间地集中精神。
而别人的孩子把时间用在练琴上,他们在陶冶情操的同时还使大脑得到了开发,长期坚持学乐器的孩子还会拥有超群的毅力、专注力和想象力。想象一下,在不久的将来,你家孩子还在刷抖音,别人家的孩子已经开音乐会了 。
在全民提倡“素质教育”的大背景下,音乐与艺术的普及,是社会进步、国民素质不断提高的必然。学习音乐,不是你现在付出了多少资本、未来产生多少回报的算计,而是它带来的影响会伴随孩子一生。
4、孩子不坚持=没兴趣
学琴之初,很多琴童的兴趣都是呈波浪形的,有巅峰期有低谷期。当孩子遇到喜欢的曲子、技术难度又适合时,就会积极主动、乐此不疲地练琴,且陶醉其中;当孩子遇到“不好听”的或是技术要求超出能力所及的曲子时,就会产生抵触情绪,不能专心练琴,甚至退缩。
如果有一点挫折就立马放弃,这样的人到最后只会一事无成。所以,当孩子有畏难情绪时,家长需要进行正确引导:
①与孩子多沟通,确认是否在练琴过程中遇到困难
②抓住孩子闪光点、予以鼓励
③适当放慢节奏,帮助孩子调整心态
5、疯狂追求考级
考级只是一把衡量琴童学琴进展的尺子,时间长了可以拿出来量一下,天天围着标尺转,难免要犯拔苗助长的错,父母过高的期望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。
当年那批被逼着考“十级”的孩子长大了,却发现自己的音乐素养并没多大提高,甚至在有一些音乐思路时,无法进行编配、创作。
考级的存在自然有它积极的一面,但家长要理性对待,千万不要盲目从众,把考级看成是唯一标准。它是给学音乐的孩子一个方向,是过程,不是目的。
6、过于看重演奏技巧
演奏乐器,光有技术没有抓住情感是不行的,仅凭技术是无法通过演奏打动人的。
学习音乐,是为了让弹奏的人享受音乐,让听的人感受音乐,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演奏上的技巧。正如《海上钢琴师》中1900所说:
孩子往往具有喜形于色、感情外露的特点,他们难以用言语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体验,而音乐中强烈的情绪对比、鲜明的感情描写正抒发了孩子的内心世界,孩子对音乐天然的热爱和向往,对我们当父母的发出了信号。
所以,打破传统认知,把音乐当作最好的礼物送给孩子吧,每个孩子都需要音乐,每个孩子都可以在美好的音乐中快乐成长!